2)第1章 从前有座观,观里有个云仙长_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手,对朕说‘吾弟当为尧舜’。”

  “朕谨记皇兄嘱托,宵衣旰食,朝乾夕惕,片刻都不敢懈怠。”

  “然而,大明如今,却是内忧外患,每况日下。是朕无能,还是大明气数将尽?”

  崇祯的一番话,吓得后面的太监、侍卫们,纷纷跪地。

  三年前,崇祯从兄长手中,接过大明江山,也曾想中兴大明。

  自从登基以来,可谓是兢兢业业,殚精竭虑。

  每天起得比鸡早,睡的比狗晚。

  在生活上,更是对自己严苛到了极点。

  国库没钱了,就把皇宫中的金银器皿,全都卖掉。

  堂堂大明皇帝,每餐只吃一菜一汤。

  身上的龙袍破了,就让皇后缝了又缝,补了又补。

  结果又如何?

  天灾不断,人祸不绝!

  内忧外患,国无宁日!

  如今的崇祯,再也没有初继位时的豪情壮志。

  有的只是负重前行、举步维艰的沉重。

  还有大厦将倾,自己却无力回天的绝望。

  这时,又是一阵寒风,呼啸而来。

  刺骨的寒风,吹透了衣袍,崇祯情不自禁的,打了一个哆嗦。

  一名太监劝道:“万岁爷,天儿冷,您的龙体要紧,还是早些回宫吧。”

  “今冬比往年,更冷了几分,不知道又要冻死多少百姓……唉!”

  崇祯无奈地摇摇头,神情颓废。

  回城途中。

  崇祯坐在马车上,看到沿途荒芜的田地,一片死寂的村庄。

  他心中的的忧虑,又浓重了几分。

  马车行了数里。

  忽然。

  崇祯瞥见不远处的山坳中,有一座村庄,顿时一愣。

  “停下!”

  “万岁爷,怎么啦?”

  崇祯指了指村庄:“这个时辰,怎么会在生火做饭?”

  那村庄不大,只有二三十户人家。

  村中炊烟袅袅,家家户户都在做饭的样子。

  由于连年干旱,加上赋税繁重,寻常百姓每天能吃一顿饱饭,都非常不易。

  此时已近黄昏,这村庄每家每户,居然都在做晚饭。

  实在是咄咄怪事!

  “去村子里走走,方正化随朕一起,其他人留下。”

  崇祯下了马车,举步朝村庄走去。

  一名高大魁梧的年轻太监,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。

  来到村头。

  一名老者,迎面走了出来,手中拎着两支猪腿。

  这老者,显然是眼神有些不大好,直到崇祯和方正化走到他身前,才恍然察觉。

  方正化问道:“请问老丈,这里是什么地方?”

  老者笑呵呵的说道:“这里是赵家屿。”

  随即,他热情地主动询问:“二位是来找云仙长的吧?是要看病,还是打算问卦?”

  崇祯一怔。

  不等他答话,老者接着又道:“我正要给小仙长送东西,刚好给二位引路。”

  崇祯不动声色地问道:“如今北方大旱,百姓食不果腹,你们这村子,怎么家家户户都能吃晚饭?”

  “这还不是多亏了吕祖观的云仙长!”

  “他给咱们赵家峪,弄来了仙粮,不仅耐旱容易成活,一亩地还能收好几千斤粮食。”

  “今年虽然大旱,但咱们村子里的人,却没饿着,一天三顿,顿顿都能吃饱。”

  老者的言语间,透着发自心底的敬佩。

  崇祯大吃一惊,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
  “不信?”

  崇祯怀疑的神色,让老者有些生气了。

  “云仙长的本事大着呢,不仅能掐算,还能看病!背疽知道吧?”

  “咱们大明朝的开国太子,就是患的这个病,结果连御医都没能治好,薨了!”

  “小老儿我去年,也得了背疽,家里都准备办后事了,是宁仙长把我从阎王爷手里救了回来,你说这不是神仙,是什么?”

  老者絮絮叨叨个不停。

  崇祯心里,掀起一阵狂澜。

  亩产几千斤、抗旱易成活的粮食!

  能够治愈背疽!

  这是什么神仙手段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