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四三章 魏王之死_汉谋无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远瞩地做决策,是最好的试金石。

  所谓的领袖或者领导者,一定是站在最高处,就像一座灯塔,为黑暗中的众人,指引着方向,使属下能齐心协力,一直向着那个正确的方向前进。

  而如果失去了这种指引,或者混沌不清、左右摇摆,这种战略上的错误,必将带来致命的危险。

  所以,对于陈平之辈来说,为人谋其不忠乎。所谓的良禽择木而栖,良臣择主而事。

  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,是想将一腔热血和满腹经纶,卖于君王家。

  而如果当谋臣不能被君王赏识,所谋之策不能被采纳,身边的臣子们嫉贤妒能,对其进行潜规则或者倾轧,甚至都有性命之忧的时候,那么,离开就是谋士最好的选择。

  毕竟,脑袋是自己的,没了吃饭的家伙,还拿什么思考呢?

  从这一点上,虽然陈平个人首次出仕的失败,貌似是公孙敖之流嫉贤妒能的结果,其实,放在更大的范围来看,这样的事情,从古至今,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身边发生,无时无刻不在各种组织间演绎着。

  而对于魏王假来说,这种看似日常的人性弱点,放大到朝堂上,就是国运的兴衰,甚至魏国的存亡了。

  所以,吸引人才、选拔人才、留住人才,是上到诸侯国下到少到几个人的组织,生存和发展的基础。有了人,所有的事情才能进行下去。

  魏国从兴盛走向灭亡的历程,说明了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。

  魏文侯能够重视人才,魏国便得到发展,魏文侯之后,不重视人才,不善待人才,导致人才流失或无用武之地,曾经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魏国,在人才凋敝的萧瑟中,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亡国的命运。

  再回到魏王宫门前。

  既然魏王已降,全城的魏军随即放下了武器。

  王贲吩咐将魏王及若干重臣先行监禁,待申报秦王后再行处置。

  随即一面约束秦军将卒,出榜安民,封府库,登记居民,一面遣人入咸阳报捷。

  秦王接报,大喜。

  下旨:大梁君臣由王贲处置,将魏地设为秦的上郡,河东郡,东郡,砀郡,河内郡,三川郡。派出郡守、廷尉、监御史,登记居民,修缮城池,尽归秦制。

  王贲接秦王旨后,思虑再三,在他来说,对魏王假斩使臣一节一直心存不满,同时,对魏王迟迟不降,使其损兵折将也颇有怨恨,帐前诸将,也主张将其斩首。

  王贲平日里受益于其父王翦的耳提面命,对军事以外的政治,虽不谙熟,但却陪着十足的小心。

  尤其是对于魏王假这种级别的国君,自然不敢擅自做主。

  而秦王嬴政的一纸自行处置令,王贲岂能不明白。

  说白了,秦王嬴政对将魏王假押往咸阳不敢兴趣,他也没想见这个亡国之君一面。

  秦王更关心章台宫后面,那代表了六国的几把宝剑,现在,代表魏国的那柄,终于可以拿掉了。

  秦王的“以战止战”策略的核心,就是灭国。那些封建的诸侯各国,是几百年来征战不休,黎民黔首苦难的根源。

  至于那些亡国之君,秦王没有兴趣见他们,也无意把他们聚集在咸阳,办一个末代国君培训班。他要成就一个千古的帝业,那些鸡毛蒜皮的亡国之君,引不起秦王的兴趣。

  明白了秦王的这番心里,王贲知道该怎么做了。

  但,他又不想让魏王假死在自己手里,前思后想后,王贲还是将魏王假装入囚车,发往咸阳。

  现在,这座囚车里,不是曾经的魏王,也没有任何王座上的光环,带着枷锁的,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已,一个战败的囚犯。

  魏王假的车队就这样离开了大梁。

  出了大梁不远,不出意外地遭到“山贼”打劫,魏王假莫名其妙被杀。

  一代魏国之君,就这样,随着魏国的覆灭,死了。

  其实,魏国即亡,国君还有活着的意义吗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